即将失业的豫南家乡“牛把式”
2017-11-30 10:35:4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农耕时代,牛是农民的宝贝,大集体时代,牛是各生产队耕种田地运输物资的主要动力,还是生产队最重要的肥料来源之一,队里耕牛,集体圈养,队长根据各季节农活儿统一调配使用,给生产队饲养和使用牛者,那些人就是牛把式。


60年代初,笔者出生豫南大别山下,固始县南部山区一个偏僻山区,也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之一,在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十年代,那里农民住的除了土坯茅草房,还是土坯茅草房,由于那里人口多田地少,全年所收成的粮食就是一天三顿喝稀饭,也只能勉强够大半年吃,用穷的叮当响这句话来比喻一点也不为过。

如今家乡最大的变化是,过去坑坑洼洼的土路,变成了宽阔的柏油水泥地,过去的土坯茅草房,变成了一座座高大漂亮小别墅、小洋楼,大多家庭除拥有线电视、电影互联网、洗衣机、热水器、太阳能等高档家电外。逢年过节,村前庄后马路边,停靠着一排排返乡挂着全国各地牌照高低档轿车。

在我的记忆里,六叔年轻时,那可是全村有名的“能人”,六叔在生产队吃大锅饭时,是生产队最好“牛把式”(犁田耕地)和泥水匠,生产责任制(土地承包到户)后,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,中国实行改革开放,村里年轻人为了填初家庭经济收入,纷纷走出家门,奔向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,在家的六叔便成了村里人争抢的“香馍馍”,六叔为何成为村里人争抢的“香饽饽”,那还不是六叔是全村最好的“牛把式”。

六叔之所以成为成为全村有名的“牛把式”,还要从大集体生产队时说起,那时六叔身肩“两职”,由于六叔饲养牛技术全村没人能比,六叔既是生产队的饲养员,又是生产队最棒的“牛把式”。不要小看“牛把式”,它也是一门绝活,如果犁、耙、操操作技术差,把一块坑坑洼洼的田地交给你,你根本搞不平整,无法栽种庄稼,尤其是插秧田。

生产责任制和改革开放后,在整个固始县南部山区,也难找一台大小型犁田、耙地、收割等农用机器,一到春耕、夏种、秋播等农忙季节,六叔就是会分身术也忙不过来,不过哪时六叔还年轻能干,为了给村里人耕田耙地多挣钱,六叔特地畜牧交易所里买回几头牛,牵回家里养着。

每逢农村春耕、夏种、秋播农忙季节,村里前来找六叔犁田耙地的人排成队,一次能排好多天,一天工资连人带牛,雇家管吃管喝管烟酒外,可净落一、二百块。笔者曾为六叔算过,平均每天按150块钱计算,一年下来,挣个一两万绝不是问题。

近几年,随着国家对农村和粮食生产的重视,为了加大新型农业建设,提高农业机械化进度,对农业机械化实行补贴政策,大田地块用大农机,小田地块用小农机,插秧机、收割机、播种机……几乎要有尽有。

今年春耕前,我从郑州返回老家去看望六叔,在谈到现在还用不用牛耕时?六叔一边叹气,一边告诉我:堂弟以六叔年纪大不能干为由,把牛全都卖了,堂弟用买牛钱,买了农机具,我的“牛把式”手艺,被现代化永远淘汰了,人工再快,也赶不上机械化……

我让司机开着车子,连续在豫南老家农村田间地头转了两天,发现除了在深山区那些弯弯曲曲极少数小田块,老人们还用传统“牛把式”耕种外,基本全部用上了农机。让老家农民们最头痛的是,插秧95%以上仍然需人工栽插,如果插秧能够机械化了,家乡农民就更幸福了。

说句内心话,现在好多城市户口家庭无论从条件上,还是从生活上看,还不如农村户口,农村户口肯定会成为城市人羡慕的“香饽饽”。吴贤德文/摄影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